海风游戏狂欢季-独家活动首发平台

近20年口碑最佳的抗战电影排名:《八佰》仅第五,第一名实至名归
2025-10-31 02:30:03

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,绝非单纯的爆炸场面展示,而是会发声的历史丰碑。

每隔一段时间,银幕便会响起一次警钟,提醒我们:

那段长达14年的苦难岁月,有人用生命为我们扛下了黑暗。

在过去二十年间,涌现出一批兼具口碑与票房的抗战题材佳作,它们用镜头串联起那段战火纷飞的记忆。

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经典作品,看看哪一部最能唤起你心中的热血。

《八佰》位列第五(2020年上映,评分7.5)

这部2020年推出的影片,豆瓣评分虽不算最高,却凭借强烈的代入感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。

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。

1937年的苏州河,两岸仿佛两个世界:

一边是仓库铁丝网上挂着的断肢残臂,鲜血混着雨水流入河中;

另一边的租界灯火通明,洋人拿着望远镜围观,穿着旗袍的女子仍在阳台上品茶。

这种强烈的对比,比任何炮火都更刺痛人心。

影片中没有所谓的超级英雄,只有一群朴实无华的汉子。

农家青年端午起初连枪都不敢开,一心只想逃命,但最终在升旗时奋不顾身地用枪射击敌机,连中弹都毫无察觉;

老算盘总想着逃回租界,但在目睹战友倒下后,毅然决然地拿起武器。

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,导演管虎在苏州重建了“四行仓库”,墙上的弹痕与血迹几乎与当年一模一样。

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“八百壮士”的称号,更是那些普通人面对流弹时,从怯懦到英勇的转变。

这种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勇气,最令人动容。

NO.4 《我和我的祖国》(2019年上映,评分7.6)

没有宏大场面,也没有炫技特效,这部影片靠着七个平凡人物的故事,让观众笑着笑着就湿了眼眶。

升旗手、科研人员、出租车司机、流浪少年……

七个不同年份里的小人物,讲述着属于他们的祖国记忆。

没有空洞的口号,只有真实动人的细节:

开国大典前夕,电动旗杆的设计师林治远争分夺秒解决突发故障,只为让五星红旗准时升起;

1964年原子弹成功引爆,科研人员摘下口罩,脸上深深的压痕比勋章更闪耀;

女排夺冠之夜,上海弄堂屋顶挤满人,天线杆在风中摇晃如芦苇;

出租车司机将奥运门票摸得发亮,最终却将它送给了一个四川男孩。

这些角色会紧张得腿软,会偷偷流泪,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无比的坚韧。

观众在黑暗中集体抽泣,弹幕刷屏“原来我也曾是历史的一部分”。

当片尾曲《我和我的祖国》响起时,大家才恍然:

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概念,它是旗杆上的螺丝、是看比赛时攥紧的衣角、是每个普通人咬牙坚持的样子。

其实我们每个人,都是祖国的一砖一瓦。

NO.3 《红海行动》(2018年上映,评分8.2)

开场不到三分钟,观众的拳头就已攥紧。

非洲沙漠烈日下,蛟龙突击队的车辆被火箭弹掀翻,队员们从火海中爬出,脸上还沾着沙子便举枪还击。

他们必须从叛军手中救出被绑架的中国公民,子弹在耳边呼啸时,没人退缩,只听见队长杨锐一声令下:“把人带回来!”

这部影片最震撼的,是它每一帧都充满真实感。

城市巷战中,流弹击碎的碎石溅到脸上,混着尘土的气息;

直升机失控下坠时,镜头随队员一同翻滚,仿佛能亲身感受那种失重带来的眩晕。

为了真实还原,剧组真的租用了军舰,演员们在沙漠中拍摄三个月,胳膊上的伤疤刚结痂就再次被磨破。

影片中的军人会痛、会累、会流血,但在看到同胞时,眼神里总有一种“别怕,有我在”的坚定。

散场时,不少人仍能感受到手臂上的鸡皮疙瘩。

原来中国军人的守护力,不只是新闻里的报道,更是海外撤侨时高举的五星红旗,是那句“我们带你回家”背后沉甸甸的承诺。

NO.2 《金陵十三钗》(2011年上映,评分8.3)

这是一个发生在1937年南京沦陷时期的故事:

教堂的彩色玻璃被炮弹震得哗哗作响,女学生们抱着圣经瑟瑟发抖,地窖里却有一群风尘女子正用碎镜片补妆。

那时,没人认为这两种人会有什么交集。

直到日军闯入教堂,点名要带走女学生。

她们明白如果被带走意味着什么,准备以死抗争。

玉墨站了出来,她旗袍开叉处露出的小腿在颤抖,却扬起下巴说:“让她们走,我们来顶。”

她们剪掉卷发,换上灰布学生装,赴死前喝的最后一杯酒里,混着眼泪与不甘。

影片中那些细节比刀还锋利:

豆蔻弹断琴弦时,指尖的血滴在琴键上;

红菱把银镯子塞给女学生,说:“到了安全地方,换个新头绳。”

张艺谋将教堂的彩窗炸成碎片,也将“商女亦知亡国恨”刻进了观众的心里。

她们并非不惧,只是不忍心看到那些孩子重蹈自己的命运。

卡车启动时,有人忍不住哭出声,却很快跟着唱起《秦淮景》,跑调的歌声混着引擎声,比任何呐喊都揪心。

片尾字幕打出“谨以此片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”,灯光亮起,没人起身。

乱世中的勇气不分身份,最轻的旗袍也能承载最沉重的苦难。

NO.1 实至名归!(2025年上映,评分8.6)

《南京照相馆》毫无悬念地夺得榜首。

这部电影的真实感,是从砖缝里渗透出来的。

剧组依据1937年南京城的原始图纸,在上海搭建了一条112米长的残破城墙。

砖墙上的弹孔比例、捐赠者姓名,都一一复原。

吉祥照相馆里,老金家藏身的橱柜带着虫蛀的木纹,暗房里的显影液配方严格参照民国摄影手册。

刘昊然饰演的阿昌冲洗照片时,手指捏底片的姿势都与真实学徒回忆一致。

最打动人心的是普通人的挣扎。

阿昌最初躲在角落里发抖,第一次冲印照片时,显影液洒在手上都没察觉;

高叶饰演的林毓秀用口红掩饰嘴唇的颤抖,却在搬入照相馆时悄悄带来了一位警察。

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,会在夜里被枪声惊醒,会为谁持有通行证出城争得面红耳赤。

当老金喊出“别管我,把底片送进去”转身面对日军拖延时间时,这些平凡人眼中的光芒,比任何英雄事迹都耀眼。

影片结尾,阿昌调换的百姓生活底片在显影液中缓缓浮现:

秦淮河上摇橹的船娘、夫子庙前吃糖葫芦的孩童、照相馆玻璃窗里挂着的全家福……

每张笑脸都与如今纪念馆里的老照片完美契合。

要知道,日军入侵之前,南京就是这般模样。

有网友说:这不是电影,是历史在低语。

这部电影没有彩蛋,但走出影院的我们,就是最大的彩蛋。

这部电影为何能登顶?

因为它刻画了一群想活命的普通人,在最黑暗的时刻,宁愿牺牲也要守护那些能证明“发生过”的底片,这便是对历史最坚定的回应。

结尾

这些抗战题材影片各有千秋。

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为过往留证,为民族精神存档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之所以夺冠,是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普通人面对恐惧时的勇气。

这些作品并非尘封的往事,而是提醒我们:

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,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。

有空去看看吧,也欢迎你分享自己的看法与感受。

毕竟,铭记他们的挣扎,才是对历史最真诚的回应。

参考资料:界面新闻|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点映及预售票房突破8000万元光明网|破1.57亿!已有400多万人走进《南京照相馆》……

小米 5和小米 5X有什么区别
驾驶证迁移需要多久
最新文章